有机食品与“三农”问题

有机食品与“三农”问题

2019-06-19 18:37:15

有机食品与“三农”问题

高振宁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也强调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国历来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大的方针政策,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表现在: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产品结束了长期短缺,实现了供给平衡,丰年有余,农林牧副渔业共同发展,小城镇建设如雨后春笋,星罗棋布,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可以这样说,建国以来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形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好过。198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不足4亿吨,到2001年达到了45264万吨,其中1996年至1999年,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5亿吨左右,人均占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001年我国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蔬菜和水果总产量分别比1988年增长1.6、2.4、1.7、3.1、1.9和5.9倍。除奶类和水果外,人均消费量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到2000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6.6万个,龙头企业总数达2.7万个,带动5900多万农户,占农村总户数的25%,平均每户增收900元(阔步迈进新世纪的我国农业,人民日报,2002.10.21)。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按可比价格计算,进入新千年的2000年,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相当于1978年的3.27倍,年均增长率高达6.4%,为同期世界各国之冠。

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而城市人口相对太少,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1》公布的数据,2000年我国总人口为12.65亿人,其中:按行政区划统计,城镇人口4.58亿人,占总人口的36%左右,乡村人口8.07亿人,占总人口的64%左右。大约64%左右的农民生产农产品供36%左右的城市人口消费,这样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就多,由于消费有限就过剩,一过剩就影响销售,就影响农民增收。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大约2%的农民生产农产品给98%的城市人口消费而言,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就仍然严峻,况且这些发达国家外向型农业也很发达。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面对国外廉价质优的农产品激烈竞争就更加严峻。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即农民的增收。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大台阶,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是,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业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农产品“卖滩”,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问题,反映在我国90年代后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出现停滞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1997-2000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还出现逐年下降的情况,分别为4.6%、4.3%、3.8%、2.1%(王风云,农民增收难题探讨《宏观经济论坛》,2001.12.26),中西部一些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些问题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反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反映。大多数农民已经跨越温饱、进入小康社会,增加收入成为农民的第一需要。可预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农村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还会占相当大的比重,“三农”问题仍是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首要问题。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中国农村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太多,农民人均占有资源量太少,劳动生产率太低,一个农民平均只有一亩地左右,若仅种粮食,以水稻为例,平均1000斤/亩左右,这才能卖多少钱?除去各项成本开支,利润有限。同时,剩余劳动力太多,目前保守的估计约为1.2亿,而城镇化滞后,无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转移的机构性问题突出。从国际上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看,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才出现买方市场,而我国人均GDP才900美元时就出现了农产品低水平过剩。要解决农民增收,根本出路在于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扩大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以及农业生产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的农业,经济性强的农业调整。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的农业、经济性强的农业调整,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食品加工是其中途径之一。有机农业的特点是可持续型、效益型、环保型,为可持续发展所倡导。有机食品是健康型、安全型、富营养型的一类食品,符合当代国际食品发展的潮流,为国际市场所青睐。与国际接轨,国内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势头正逐年增强。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对帮助解决“三农”问题有如下有利之处:

1) 有助于帮助解决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我国在加入WTO后,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为什么一些农产品如粮食、油料和棉花在直接面对世界市场的冲击时会缺乏应有的竞争力,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质量不如国外,农业标准化程度低,体系不完善,而且国内价格还高于国际市场。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则可以帮助农民按照规范进行种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进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有助于帮助解决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吸纳一部分富余劳动力的问题。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劳动力资源丰富,虽然大宗农产品如粮食、油料和棉花因价高质次,缺乏竞争优势,但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水果、畜产、园艺品等在国际市场上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然而,由于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加工程度低,农药残留量高,产品品质次等问题的困扰,难以适应国际市场要求,比较优势不能更多地转化为竞争优势,而使农民增收的机会大打折扣。若能把具有比较优势的这些蔬菜、水果、畜产、园艺品朝有机方式转化,生产有机蔬菜、有机水果、有机畜产、有机园艺品等,则能提高它们的竞争优势(这些农产品国际市场非常需要),而且价格也会大幅提高(高于同类普通农产品价格的25%-100%以上)。若能进一步把有机食品加工业配套建立起来,使这些农产品朝精加工、深加工发展,其价值更大。这既能提高农民收入,还能吸纳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

3) 有助于帮助解决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问题。我国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保鲜、储运都相对落后,生产成本高,附加值低,关键技术的支撑不够,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自身素质不高。我国的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目前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已达60%-80%。由于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技术含量较高,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可以帮助农民掌握知识,掌握技术和技能,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如果帮助把有机农产品流通服务的保鲜、储运、配送、营销标准化、专业化技术建立起来,则可以进一步使我国农产品生产由产量型向质量型、高附加值型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村的建设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都有赖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安居乐业,都要建立在农民增收这个基础上。因此,作为农民增收途径之一,研究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作用,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作出贡献,是值得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下工夫、花力气、勤思考、积极推的举措之一。

(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电话咨询